关闭
关闭

斯坦尼斯拉夫

剧作家

首页 > 剧作家
斯坦尼斯拉夫
2016-10-08 11:42:29新闻来源:作者:

 
斯坦尼斯拉夫1.jpg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1863-1938),1863年1月5日出生于莫斯科阿列克赛耶夫大街一个富商家庭,1938年8月7日卒于莫斯科,俄国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原姓阿列克赛耶夫,妻子为莉琳娜。 1877 年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开始演员生涯, 1885年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 。 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决定创建新型的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 此后,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后来,二人又共同执导了《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同时 ,把高尔基最初的两部剧作《小市民》、《底层》推上了舞台。 

       在这个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而且也在自己导演的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 。《三姊妹》中的韦尔希宁 ,《底层》中的沙金,《樱桃园》中的戛耶夫都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的舞台形象。另外还有斯多克资医生(《人民公敌》)、法穆索夫(《智慧的痛苦》)、克鲁季茨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他系统总结“体验派”戏剧理论,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他的一整套戏剧教学和表演体系,被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给予苏联演剧学派以深远的影响。这是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氏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经验总结。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对很多国家戏剧、影视、舞台表演产生深远影响。

       斯氏的理论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之时,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层对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生活真实的要求,而且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性及对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热切追求。体系在导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使导演发展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剧院集体的教育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在中国博得梅兰芳等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并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于上世纪30年代介绍进中国,相继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乃至全集。

       斯氏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